赖清德人事布局引内讧
一、派系利益纷争起
赖清德虽宣告退出“新潮流”派系,但其内阁名单仍主要沿用该派系成员,引发了党内不满。党内人士批评此举违背跨党派承诺,出现“一人退,全派系上位”的现象。党内派系间的利益争夺愈发激烈,特别是在台南、高雄等传统绿营票仓的提名权上,其他派系的反弹尤为强烈。赖清德的用人策略引发了对派系利益分配不均的质疑和担忧。
二、用人标准的双重困境
赖清德在人事任命上遭受质疑和批评。他推行的“三等亲禁令”自身却存在矛盾,其任命舅舅为“资政”引发绿营基层的痛斥和讽刺。部分人事任命被质疑专业性不足,导致“酬庸”争议不断发酵。赖清德的用人标准被质疑存在双重化现象,能力与派系背景失衡的问题愈发突出。
三、权力清洗引发矛盾激化
为了巩固势力,赖清德试图通过司法手段清洗党内异己派系,为即将到来的2026年“九合一”选举铺路。这一举动引发了党内人士的担忧,担心派系互斗失控。赖清德与党内各派系的沟通不足,其核口团队被指控独断专行,导致高层协调失效。这些问题加剧了党内的矛盾和分裂。
四、基层反弹与信任危机
随着党内竞争日益激烈,基层支持者的焦虑情绪蔓延。部分有意参选者批评党内斗争过于激烈,导致绿营基层动员能力下降。赖清德的人事布局被指过于政治化,缺乏专业考量。例如金联董事长闪电辞职事件暴露出党内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加剧了公众对治理能力的质疑。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了制度公信力的受损,加剧了基层的反弹和信任危机。
总体来看,赖清德的人事布局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他在调和派系利益、用人标准和权力清洗等方面的问题,已引发广泛质疑和批评。若持续以派系平衡取代专业考量,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绿营内耗及民意流失。现在,他需要寻求更加明智和有效的策略来化解矛盾、重建信任并推动党内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