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影评
《一步之遥》:荒诞戏剧背后的
《一步之遥》是一部深深扎根于荒诞派戏剧的电影,它的叙事结构和隐喻手法打破了传统,为我们展现了历史转型期人们所面临的身份困境和权力游戏。马走日的命运之旅,如同一场跌入历史深渊的冒险,其中“花域大选”“洗钱”等情节,更像是民国初期新旧势力争夺“合法性”的缩影,揭示了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
导演姜文以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如黑白默片、舞台化场景的画面,同时运用碎片化的剪辑方式,打破了线性叙事的逻辑,使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一步之遥》的“反商业”属性却使得观众对其评价产生了分歧。一部分观众认为这是一部充满作者性的“超前性实验作品”,其中的视听语言充满了创新性,如开场的《教父》式镜头、浮夸的歌舞秀以及对媒体操纵的讽刺都展现出了先锋意义。另一部分观众则批评其“自恋式表达”,认为密集的台词、跳跃的节奏和隐晦的隐喻使得普通观众难以共情,甚至将其斥为“千锤百炼的坏电影”。
作为姜文“民国三部曲”中争议最大的一部,《一步之遥》展现了导演在艺术创作中面临的困境。影片既延续了《太阳照常升起》的浪漫主义癫狂,又试图复刻《让飞》的通俗性,却在两者之间产生了叙事失控的问题。姜文通过马走日的命运反映了导演自身在创作与观众接受之间的鸿沟。影片中的角色马走日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是导演对创作与观众接受之间鸿沟的自嘲。
除了对创作的,《一步之遥》还通过多重文本叠加的方式完成了对历史的解构。影片中融入了晚清遗民视角、媒体操控以及殖民隐喻等元素,使得影片在展现历史的也反映了现实。马走日对“锅气”的执念、王天王编排的“文明戏”以及武七对“西方贵族身份”的渴望,都为我们揭示了不同阶层在历史变迁中的精神面貌。
尽管《一步之遥》在票房和口碑上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其拼贴美学、对权力叙事的戏谑以及悲剧内核,都显示了姜文对电影语言边界的野心和思考。正如影片中马走日所言:“找个爱人,不是和他一起死,而是和他一起生。”这部电影的终极命题或许正是艺术创作中“表达欲”与“被理解”之间永恒的悖论。这种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一步之遥》在近年逐渐被重估,成为一部具有先锋性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