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教案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情感脉络梳理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构,清晰掌握“囚绿”事件的前因后果。
2. 通过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过程。
3. 初步“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常春藤的美丽图片,引出“绿”在文学中的意象,以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诗句作为佐证。
二、解题与背景介绍
阐释标题中“囚”“绿”“记”的深层含义,明确为叙事性散文。
简介作者陆蠡及其在1938年北平沦陷时期的创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任务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寻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任务2:找出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变化,体会其背后的情感变化。
四、小组合作:情感线索
列出关键语句,如:“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等,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心理动机。
问题:为何作者由“爱绿”发展为“囚绿”?结合文本分析其心理动机。
五、作业布置
摘抄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句并批注。
思考:常春藤的哪些特点让作者联想到人的品格?写下你的理解。
第二课时:象征与语言赏析
教学目标:
1.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及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 赏析课文中的含蓄隽永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体悟作者对光明、自由的追求及坚贞的民族气节。
教学流程:
一、导入回顾
展示学生摘抄的句子,回顾上节课的情感变化线索。
二、深层分析:象征意义
问题链:常春藤被囚后的表现有何特点?“绿”在文中象征什么?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深入理解。作者最终“释绿”的深层次原因,结合“卢沟桥事件”背景理解其隐喻。
三、语言赏析与仿写训练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如:“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等,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植物表达情感。进行仿写训练,深化对语言美的认识。
四、拓展讨论(可选)
对比阅读《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分析不同散文中自然意象的情感承载差异。
五、作业设计
以“我心中的常春藤”为题,写300字随笔,要求使用象征手法,进一步锻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表达情感的能力。可结合常春藤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