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雨绵绵湿气重 穴位按摩+食疗健脾祛湿
中医养生智慧中的秋季养生之道,在于把握立秋后的关键时期,祛除湿气并调养脾胃。立秋之后,气候的转变呼唤着我们更加关注身体的健康,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养护身体,以弥补夏季损耗,为冬季储备体能和能量。
那么,如何在这个时节做好祛湿调养脾胃的工作呢?以下为你详细解读。
一、穴位养生篇
立秋后,我们可以通过穴位按摩来强健脾胃。丰隆穴、足三里穴和脾俞穴是三大关键穴位。丰隆穴能化湿祛痰;足三里可补中益气、通经活络;脾俞则能健脾和胃。每天对这三个穴位进行按摩,每个穴位按摩100次,就能有效祛湿养脾胃。
二、运动保健篇
对于体内湿气重的人来说,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因为饮食油腻、缺乏运动而导致湿气淤积。运动能帮助身体发汗,直接驱散湿气。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会引发一系列重症。增加体育锻炼,通过运动让湿毒以汗水的形式发散出来,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三、饮食调整篇
在饮食方面,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时天气虽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不宜再食用,以免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2.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芡实、山药等。猴头菇作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3. 选择清淡的食物。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如茄子、鲜藕等都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可助脾胃滋阴。
4. 以淡补为主。立秋时不宜进食大热食物,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并为秋冬健康奠定基础。
四、食疗菜谱篇
推荐一款简单的食疗菜品:红豆+花生+大枣。将红豆、花生仁洗净冷水浸泡回软,红枣洗净去核,粳米淘洗干净后冷水浸泡半小时。将这些材料一同煮粥,可起到利湿养气、补脾养血的效果。
随着多雨季节的到来,体弱多病的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护身体,免受湿气的侵袭。遵循上述养生方法,让我们在秋季健康养生,为身体打下坚实基础。熬制美味粥品的五大食谱及其解读
一、红豆糯米粥
在锅中注入约1500毫升的冷水,将红豆、花生仁、粳米一并放入,以旺火迅速煮沸。随后,加入红枣,转至小火,慢慢熬煮,直至粥成。以白糖调味,一锅香甜可口的红豆糯米粥便大功告成。
二、薏米绿豆粥
制作前,先将薏米仁浸泡一夜,这样更易煮熟。将浸泡好的薏仁与绿豆加水共煮半小时,加入白糖即可完成。若喜欢口感更佳,可以加入燕麦以增加粥的粘稠度。等粥冷却后,加入蜂蜜也是不错的选择。
三、鲤鱼红豆汤
备好红豆100克、红枣4个、陈皮1/4个、鲤鱼1条约500克及生姜3片。将红豆、红枣、陈皮洗净待用,鲤鱼宰洗干净,去脏杂,置油镬煎至微黄。之后,将所有材料放入瓦煲内,加水2500毫升,先以武火煲沸,再改文火煲2小时,最后调入适量食盐即可。此汤可供3~4人享用。
四、黄芪炖母鸡
将母鸡斩成小块,入开水灼去血沫,洗净后与火腿丁、莲心一同放入陶锅,加料酒、葱姜和清水煮开。然后转为小火煲2个小时。接下来,将药材四等分放入汤罐,每罐加红枣2粒及适量龙眼肉(可选),将煮好的汤料装入汤罐,隔水蒸2-3个小时。喝前根据个人口味加盐调味。
五、解读身体“湿”的表现与成因
身体是否有“湿”,可从日常表现察觉。如感到倦怠、手重脚重、食欲下降,甚至口有怪甜味,很可能就是“湿重”的表现。湿的成因可分为外湿与内湿两大类。外在环境如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都可能使人形成湿底。内在因素可能由于功能不佳或饮食习惯不佳,常吃湿热食物如芒果、柿子、虾、蟹等,也容易导致体内湿气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