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儿童指南》只字不提性教育遭质疑
昨日,扬子晚报报道了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引发了广泛的读者热议。众多家长和老师们注意到,这份儿童发展指南中唯独未涉及儿童“性教育”的内容。对此,不少家长表示困惑,幼儿的“性问题”其实相当普遍,如何解答成为他们的一大难题。
许多读者和专家对《指南》中未提及“性教育”表示疑惑。南师大幼教发展中心的康老师指出,对于家长和许多老师来说,如何对36岁儿童进行性教育,避免走入误区,以及如何把握教育的度,这些都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指南》中的缺失无疑让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在幼儿园中,关于孩子性教育的课程内容几乎为零。仅有的教育内容通常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渗透,比如孩子们上厕所时的简单提示。幼儿园的老师们反映,孩子们对性别和身体的好奇心常常超出他们的应对能力。一些年轻的幼儿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无法把握教育的尺度。
家长们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他们在孩子幼儿阶段就需要回答许多与“性”相关的问题。比如,小男生小女生之间的情感问题,孩子们对身体的好奇和模仿,以及家长如何正确引导等。王女士的女儿模仿爸爸站着尿尿,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讨论。张先生的儿子喜欢摸自己的小,让张先生担心孩子是否在寻求不当的性快感。还有中班女生对同班男生的过度关注,引发了家长对孩子早恋的担忧。
一些幼儿园开始尝试儿童性教育的方法。比如南京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家长会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和交流,帮助家长解决烦恼问题。专家建议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洗澡,以此作为身体启蒙的一种方式。但更多的幼儿园里并没有明确的主题性教育课程,而是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性别教育。面对孩子们提出的尴尬问题,老师们通常会用“长大了你们就会知道”来回答。
对于为何《指南》没有明确涉及幼儿性教育的问题,记者联系了参与《指南》审议的南京鼓楼幼儿园的崔利玲园长。崔园长表示,《指南》中未提及敏感字眼是为了避免引起家长的过度关注。她解释说,《指南》的主要目的是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让他们了解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对于性教育这样的敏感话题,需要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指南》来解答。她表示理解家长们的担忧和困惑但强调过度的关注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崔园长表示未来教育部门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并寻求更好的方式来解决家长们的困惑和疑虑同时也鼓励幼儿园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更多的性别教育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和身体认知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指南》虽然未明确涉及儿童性教育但家长们不必过度担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重视儿童性教育的问题并尝试适合孩子们的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关于幼儿园性教育的话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崔利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在讨论中之所以没有明确提及性教育,是因为担心使用敏感字眼会引发家长们的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慌。其实,《指南》中虽然未直接提及“性教育”,但其中仍有一些内容与之相关。
崔利玲指出,对孩子进行良性方面的性教育是必要的。随着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在《指南》的“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节中,提到了教育建议,告诉孩子们要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不允许别人触摸。这一点强调了孩子们需要知道哪些部位是隐私的,并要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侵犯。
在“人际交往”目标中,也提到了孩子们与小伙伴之间的交往。崔利玲表示,对于一些家长因为孩子出现与性别相关的问题而感到焦虑的情况,其实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时,应该把握两个原则。首先是不要过度强调,要顺其自然。当孩子们好奇地提问时,家长应该自然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不要害羞或避讳。教育应以爱为主,注重性别认同。要让孩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喜欢并认同自己。
崔利玲还提到,当孩子们出现摸生殖器官等举动时,家长首先应该检查孩子的穿着是否舒适、是否因为过敏性体质或内衣裤不清洁而导致瘙痒。因为很多时候,孩子们的行为只是出于好奇或不适,而非真正的性别意识。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性教育问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崔利玲认为幼儿园的性教育是一个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强调或忽略这一问题。家长应该以开放、自然的态度来面对孩子的提问和行为,以正确的知识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