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麻疹连年低发探秘
广西的免疫奇迹:创新策略与强化体制的共赢
本报记者 孟庆普
拥有5000万人口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曾经是全国麻疹疫情的高发区。在全国近年麻疹发病率反弹至10/10万时,广西的麻疹发病率却连续5年维持在2/10万左右。今年1月至10月底,广西仅报告麻疹113例,比去年同期减少874例,逼近1/100万的麻疹消除目标。为何广西的免疫工作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的秘密。
一、创新策略:“零存整取”取代大规模扫荡
广西疾控中心专家组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策略流行高峰间隔法,对高危县进行预测甄别和局部强化免疫。这种策略以县为单位,对近50年的麻疹流行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找出流行间隔,对可能的高危县进行预警和局部强化免疫。这种方法打破了全面大规模“扫荡”的常规,以定点清除的方式,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黄牌警告:稳固防病保障体制
针对原有防疫系统破溃、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广西推出了免疫规划工作黄牌制。这一机制对、部门和工作绩效进行综合质量评估,对不达标的县进行黄牌警告并要求彻底整改。这种机制迫使各级真正重视免疫规划工作,使免疫规划的机构设立、人员编制、工资保障等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三、抓住“4个关键人物”: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
在广西,尤其是县一级党政领导眼里,接种疫苗绝不是小事。当该自治区免疫规划专家到县里调研时,县委书记在百忙之中也会抽时间与专家见面,了解并重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后的事项。不少县委书记、县长还会亲自听取专家的授课,并反映受益匪浅。
四、强化冷链建设和人员配备
广西的免疫工作重视冷链建设和人员配备。黄牌警告机制实施后,该自治区冷链经费翻倍增长,县级疾控中心及乡镇卫生院防保组人员编制也得到了充足配备。这使得免疫规划工作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五、成效显著:减少疫情暴发,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据测算,广西的免疫策略共减少了约4.8万例麻疹病例,减轻了5900余万元的社会经济负担。这一成果不仅使广西人民受益,也为全国免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广西的免疫奇迹是在创新策略、强化体制和领导重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希望更多的地区能够像广西一样,为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省城专家对县官们的培训焦点:免疫规划的科学管理与实效提升
卓家同所描述的“有针对性培训”究竟为何物?简而言之,便是向当地领导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深入解读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传播危机管理理念。专家强调,预防接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作,若疏忽大意,相关传染病便可能伺机爆发,进而影响民生、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此次培训的重点内容包括:坚守“免费接种永远优先”和“防保组不可或缺”两大原则,确保技术支撑与行政支撑双轮驱动。针对免疫规划的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及指导等技巧进行深入,并敢于管理那些负责免疫规划的“关键人物”,包括县长、卫生局局长、疾控中心主任及免疫规划科科长等。责任到人,谁在职责上有所疏忽,便在课上点名提醒,旨在增强其责任意识。
督导检查作为免疫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力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得到了显著加强。据统计,各级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的督导次数均呈现大幅度增长。这种增长并非空洞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落实。在广西的部分乡镇,卫生院防保组以村为单位,将免疫规划的各项数据资料直观展示,便于上级督导和自我警醒。
专家指出,这种自我警醒与上级督导的结合,使得广西的免疫规划工作更为高效。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广西更是做到了不遗余力,确保每一个流动人口都能得到应有的疫苗接种。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已经杜绝了流动人口漏卡漏种的现象。
短评:
科学防治,实效可期
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2012年消除麻疹,然而目前全国麻疹发病率仍较高,消除之路任重道远。在这关键时刻,广西的实践引人注目。其通过科学防治的手段,使麻疹疫情保持在远低于全国平均线的水平。
审视广西的实践,我们发现科学防治是其最大的亮点。在这个时代,仅仅依靠传统的防疫手段已不足以应对新的疫情挑战。广西通过实施一系列可持续措施,如高危预测防暴发、黄牌警告促追赶等,展现了科学防治的力量。其管理手段同样值得关注,如免疫规划工作的黄牌机制、抓住“关键人物”等。
消除麻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结合。广西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科学的方法,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样的思路同样可以推广到控制各种疫情的工作中。让我们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够加入科学防治的行列,共同为消除麻疹及其他疫情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