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嗜好“重口味” 惹“三高” 小细节调控变口味
在华夏大地的饮食文化里,一场关于口味的正在热烈上演。自《小康》杂志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手,开展“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以来,口味的魅力被进一步揭示。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口味成为了人们在吃的问题上最重视的因素,占据了36.2%的关注度。而在万千口味中,国人舌尖上的最爱,是那一抹“辣”意。
“重口味”现象,实际上是通过过度或过量摄取某些食物,对感官形成强烈刺激。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体验“重口味”的刺激成为许多人宣泄情感的方式。严格来讲,“辣”并非一种味道,而是身体因灼烧产生的刺激感。这种刺激带来的痛感,会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和快感。许多人在饮食和休闲娱乐方面追求“发泄”、“过瘾”,沉迷于这种自虐式的享受,从五谷六畜到奢侈新奇,从普通书籍电视到重金属音乐和视觉大片,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重口味”也会带来许多健康隐患。味道重的食物,主要令人担忧的是盐(包括其他咸味调味品)、糖、增味剂和过多的油脂。大多数情况下,“重口味”食物往往含盐量较高。所谓“好厨师一把盐”,盐配合增味剂和其他调味品,容易给食客留下深刻印象。但过多的钠会增加肾脏负担,引发水肿、高血压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母亲及胎儿,甚至把一些疾病传给下一代。除此之外,“重口味”还可能影响人的口味偏好,研究表明,父母的口味偏重,孩子也难逃其害。
除了咸味偏重外,偏爱甜食、酸味、辣味等也都有一定的健康风险。比如过量食糖可能导致多种疾病;吃醋过多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大量摄取辣椒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和消化道溃疡等。人们在饮食上应注意五味调和,营养均衡。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吃粗粮、多吃有特殊味道的菜、多用醋少放酱油等方式来逐渐改变重口味习惯。控制食油量也是关键一环,家庭可使用油壶来量化每天的烹饪油用量。
那么,如何调整饮食习惯,让饮食回归自然和健康呢?中医建议五味调和,各类食物应均衡摄取。从营养角度来看,身体所需的主要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应来源于多元化的食物。在日常饮食中,荤素搭配应为28的比例为宜。小细节的改变也能助力调整重口味习惯,比如用油壶控制食油量、多吃有特殊味道的菜等。让我们共同努力,调整饮食习惯,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