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副作用之静脉炎_3
化疗药物引发的静脉炎:从成因到应对
在癌症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被广泛使用,然而这些药物却常常引发浅表静脉炎,这无疑为病人带来了额外的痛苦,同时也可能阻碍化疗的顺利进行。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已经显著提高了化疗药物输注的精确度,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持续使用和药物的特性,静脉炎的发生仍然难以完全避免。据相关报道,通过外周静脉给药的化疗过程中,药物外渗的发生率达到了5%~6%,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按其严重程度和特征,可以分为红肿型、硬结型、坏死型和闭锁型。不同类型的静脉炎,其成因也有所不同。
化疗药物引发静脉炎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也会损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包括血管内皮细胞。
2. 药物引起的血浆pH值变化:当血浆的酸碱度偏离正常范围时,会影响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从而引发静脉炎。
3. 与过敏反应有关:部分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环磷酰胺等易引发过敏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药液外渗引起静脉炎。
4. 机械刺激和损伤:长期输液或静脉注射可能导致静脉内膜的破损,从而引发静脉内膜炎。
5. 药物刺激和操作不当:药物浓度过高、输入速度过快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都可能刺激血管内膜引发静脉炎。如果在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也可能会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最初可能只是局部不适或轻微疼痛。随着炎症的发展,局部组织会出现发红、肿胀、灼热和疼痛。沿着静脉走向,可能出现条索状红线,触摸时能够感觉到条索状硬结。在严重的情况下,穿刺处可能出现脓液,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面对化疗药物引发的静脉炎,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成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寻求合适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