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 “营养师培训”套路你
“乳糖不耐不必忧,公共营养师来指导;防脱发也有食谱,专业引领健康路;轻断食要讲科学,小众职业显热捧。”随着公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共营养师等小众职业受到了广泛关注。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些新兴职业的繁荣背后,部分培训机构却以不实宣传、欺诈手段招揽学员。他们以“0元学”“包拿证”“毕业推荐高薪工作”等诱人口号吸引学员,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陷阱。
这些培训机构常常以“0元体验课”为噱头,诱导学员点击咨询,进而进行多轮消费。有人甚至还未真正开始上课,就已经背上了网贷。培训导师会推荐各种班型,并声称可以通过花呗、信用卡分期免息等方式支付高额学费。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们还提供网络贷款平台,并暗示未毕业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修改身份信息办理贷款。
除了消费陷阱,这些培训机构还利用模糊的行业信息制造紧张氛围,忽悠学员报名缴费。他们声称“不考证就难以就业”,“公共营养师报考政策即将变更”,以此引导学员尽快报名。但当被问及行业信息的来源时,他们却含糊其词,继续以模糊的语言反复劝说。
辽宁省人社厅相关工作人员指出,公共营养师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职业,国家对其有明确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考试要求。所谓的“免考”、“包过”都是不可信的。一些培训机构宣传的推荐就业、全款退费等承诺往往难以兑现。一些机构的课程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存在欺诈行为。
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在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公共营养师培训机构的投诉层出不穷,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借贷等问题。
对此,专家提醒,求职者应理性选择,不要被一些培训机构的虚假宣传所迷惑。公共营养师证书并不是“一证走天下”的通行证,现实中对于求职者的学历、专业适配度、从业经验都有明确要求。单靠短期培训的公共营养师并不能真正胜任复杂的工作。
这些培训机构的“套路”可能涉嫌违法。律师指出,如果培训机构的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就可能构成虚假宣传。而不履行合同义务、不依约提供工作的行为则可能构成合同违约,甚至涉嫌诈骗等刑事犯罪。
求职者需要保持理性,不要被一些看似诱人的口号所迷惑。在选择培训机构时,需要认真了解其背景、口碑、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情况,避免上当受骗。和社会也应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