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选添加明胶类食品
中国,作为制革业的大国,每年产生的皮革固体废弃物量巨大,其中铬革渣就超过70万吨。晨园添加皮革蛋白粉的曝光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这是铬革渣加工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食用明胶则是另一个分支。
随着食品添加剂问题的持续发酵,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逐渐降低。特别是在乳制品领域,晨园乳业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的案件,再次挑战了消费者的信心。对此,卫生部于5月11日召开了违法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发布会,强调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违法使用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自2008年以来,全国已查处滥用食品添加剂等案件7626起,逮捕30人。
除了晨园事件,全国还有其他地区存在违法使用皮革水解物加工成食用明胶、食用蛋白制品的行为。为了打击这一行为,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至关重要。那么,“皮革水解物”究竟从何而来?它的源头在哪里?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产业链,从国外进口的“洋垃圾”以及制造业发达地区的皮革下脚料,经过加工提炼,最终运往食品厂和医药企业,添加到各类食品和药品中。这个秘密的、灰色的产业链已经历了多次打击,但仍然在某些地方潜伏。
山东省博兴县兴福镇曾是中国两大明胶产地之一。在这个小镇上,大量工厂使用皮革废弃物加工食用明胶或提取人造蛋白粉,向全国各地的食品厂提供原料。这已成为当地人共知的秘密,甚至一度引以为傲。这种“垃圾明胶”却悄然进入了食品链条。南都记者在兴福镇的调查发现,尽管经历了多次打击,但这个产业仍在继续,只是更加隐蔽。
兴福镇东郊的河沟里常年流淌着褐绿色的水,这是明胶厂排放的废水。这里的青龙明胶厂就位于公路旁边,记者发现该厂生产依旧繁忙。场区内白色路面留着石灰残迹,水池中浸泡着成堆的皮革下脚料。尽管门卫态度强硬,但记者仍能感受到这个产业的粗犷与蛮横。往北走约3公里,另两家明胶厂的加工场区也令人震惊。皮革下脚料如山堆积,正在晾晒,释放的霉臭味令人难以忍受。工人告诉记者,这些原料通常被称为“蓝皮”、“白皮”,都是从皮鞋、皮衣或制鼓的皮革削下的废料。
尽管有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整顿食用明胶产业,但仍有工厂偷偷生产。一位消毒公司的老师傅表示,尽管上面不允许制作食用明胶,但由于其销量大、价格高,仍然有工厂在制作,只是现在改口叫工业明胶了。这个产业仍在继续其秘密的运作,挑战着监管部门的权威和消费者的安全。
在这个背景下,公众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愈发强烈。消费者对于食品来源、添加剂使用等情况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监管部门需要更加严格地执行监管职责,加强对于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食品安全。消费者也需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关注食品来源和添加剂使用情况,保护自己的健康。明胶制造:皮革废料变身为高级食用胶的传奇之旅
曾经,一种又脏又硬的皮革废料被人们所忽视,却没想到经过一系列神奇的变化,竟能变成亮晶晶的明胶颗粒。今天,我们走进位于泰沂山区的兴福镇,亲眼见证这个皮革变明胶的传奇。
据透露,当地一家明胶厂收购皮革下脚料,这些废弃的皮料,品质不同,成色各异,通常几十元到数百元一吨。看似不起眼的原材料,却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建厂之初,需要投入一笔不菲的设备资金,但制成明胶后,工业明胶约4600元一吨,而食用胶则可卖到上万元一吨,后者的需求量通常是前者的数倍。
走进被围墙封堵的厂区,映入眼帘的是近40个整齐排列的正方形水池,满池绿水浸泡着成堆的皮革废料。经过石灰和盐酸的处理,这些废皮革将被清洗干净,变得柔软。接下来,它们被装入塑料袋,置入锅炉中熬煮。经过6到10个小时的熬煮,皮革中的胶质成分融入水中。然后,含有胶质的水被抽到露天铁盆中自然冷却。
在冷却过程中,工人们还会进行美化处理加入双氧水,进行杀菌、漂白。经过一夜的低温冷却,铁盆里的水会变成亮黄或深黄的胶状物。工人们把它们分割、晾晒成胶板,然后打碎,变成明胶颗粒。
兴福镇的明胶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当时,一位姓李的老汉从外地带回了一种熬胶的技术。他在家门外架起铁锅,将收集来的皮子熬煮一天一夜,捞出的皮子经过冷却后成为一小锅土胶。这种土胶主要用于木工粘木块。随后,这项技艺被乡里人效仿并传承下来。人们在村头架起大锅,开设土胶作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艺的进步,熬出的胶质越来越白,人们开始尝试将其用于煮肉和拌凉菜,结果令人惊喜。兴福镇的熬胶技术因此名声大噪,原料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如今,兴福镇已成为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一。这个传奇的旅程不仅展示了皮革废料变身为高级食用胶的奇迹,也展示了人们对环保、资源再利用的不懈追求。在这个充满创意和技术的时代,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奇迹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