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院士:捧回浙江医学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庄严的,李兰娟院士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励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浙大一院李兰娟团队历经十四载潜心研究,取得的辉煌成果。这一奖项不仅代表了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更是浙江省医学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对镜头,李兰娟院士谦虚地表示,这个荣誉属于整个团队,而不仅仅局限于这15本烫金的大红证书。她衷心期盼团队未来能够取得更多的成绩,将更多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为患者带去更多希望。
获奖的科研团队以李兰娟院士为核心,他们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这一突破不仅包括了发表的科学论文和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更关键的是他们研发出的人工肝技术李氏人工肝。
李氏人工肝是一项创新技术,它通过体外的一种仪器,暂时替代肝脏功能,让受损的肝脏得以修复。许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种人造肝脏,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种体外支持系统,帮助肝脏完成其重要功能,如蛋白质合成、解毒、代谢和胆汁分泌。
我国是肝病大国,每年都有大量新发肝病病例。其中,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李氏人工肝的研究和应用,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在应用李氏人工肝后,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显著下降,慢性重型肝炎的救治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李兰娟院士没有将这项技术视为独家秘诀,而是积极推广至全国31个省市的300余家医疗单位。这项技术已经累计治疗了数十万例次的肝衰竭患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长期疗效。
除了临床治疗,李兰娟院士还致力于肝病的早期预警预测。她带领的团队结合国际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和蛋白组学技术,寻找肝衰竭患者的共同标志。他们的目标是实现早期干预和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李兰娟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国际知名的肝病专家。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受到高度评价,还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她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推动国际肝病微生态学的发展。
李兰娟院士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肝病治疗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努力不仅提高了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还为其他肝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项荣誉不仅属于李兰娟院士本人,更属于整个团队和所有为肝病研究付出努力的人。模型的出现,犹如一套精准的公式,将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肝病的病程和生物学检测等多元数据整合,像魔术师一样,精确地计算出每一位患者肝衰竭的发生几率。通过这样的模型,我们可以预见患者在何时接受人工肝治疗最为有效,仿佛为肝病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此领域的堪称国际前沿。他们率先揭示了肝病肠道微生态宏基因组的动态变化,发现毛螺菌科等细菌与重症肝病之间的紧密关联。这一发现,对肝病重症化的防治具有重大的突破价值。除此之外,团队还从肠道微生物中鉴别出19种代谢标志物,它们在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研的深入,团队在肝脏肿瘤的领域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早期诊疗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这些成果如璀璨的明珠,不断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让国际同行对中国这位杰出的女科学家赞誉有加。对于李兰娟院士来说,最让她欣慰的并非这些荣誉和成果,而是那些通过他们的努力而重获生命的患者。她曾亲眼见证一位濒临绝望的肝衰竭患者如何通过人工肝治疗奇迹般地恢复健康。在这个过程中,人工肝技术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与郑树森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创新性地将人工肝与肝移植相结合治疗重症肝病。这一创新技术使得重症肝病肝移植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大大提高。这一创新成果得到了香港大学st fan院士的高度评价。李兰娟院士的生活词典里似乎没有休息这个词。无论是元旦还是春节,她都在工作和工作的路上。她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几乎没有个人的时间。实验室是她最熟悉的地方,她的正餐往往是一顿简单的盒饭。在跨年夜的那个晚上,实验室灯火通明。有人打开了大家一年前此时此刻的合照,李院士看着照片微笑着说:“我们这真是一辈子都在搞科研啊!”这份执着和热爱,让人深受感动。李兰娟院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已有40年。作为我国人工肝的开拓者之一,她在重型肝炎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她还提出了感染微生态学理论,从全新的角度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她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众多顶级杂志上,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的荣誉和奖励。作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和浙江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她带领着团队不断前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兰娟院士的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她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的成就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医学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