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吃两次红烧鱼=大肠癌
微博热议:红烧鱼与大肠癌之间的微妙联系
昨日,一条关于“红烧鱼可能增加大肠癌风险”的微博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该消息来源于都市快报,报道中提到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得主郑树教授的警告,她指出红烧鱼中的高温处理可能导致动物蛋白和脂肪产生杂环胺类物质,这种物质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郑树教授今年已81岁高龄,她在胃肠道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她带领团队针对大肠癌高发地区进行追踪研究,从生活习惯到基因蛋白质层面逐一梳理原因。当发现红烧鱼与大肠癌风险有所关联时,她呼吁公众注意。
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对此表示担忧,尤其是那些长期食用红烧鱼的朋友们。一位网友留言道:“一直以来都听说吃鱼有益健康,难道吃了这么多年的红烧鱼,现在告诉我这个会致癌?”
郑教授在接受连线采访时表示,不必过于恐慌。真正的关键在于烹饪方式而非红烧鱼本身。高温煎炸才是致癌风险的源头。鱼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高温下会产生杂环胺类物质,这种物质可能增加致癌风险。换句话说,动物脂肪和蛋白在高温下的反应才是问题的关键。她进一步解释:“很多人烹饪红烧鱼时喜欢先油煎一下,其实这个过程才是潜在的风险。”
郑教授还原了研究的真相。她和美国学者在研究大肠癌与饮食关系时,选择了红烧鱼作为代表。调查结果显示,每周吃两次以上红烧鱼的人患大肠癌的风险有所上升。但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高温烹饪手法,而非红烧鱼本身。郑教授强调:“无论是什么动物肉类,只要采用不健康的烹饪方式如油炸、烧烤等,都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对于洋快餐这类油炸食物是否也会增加大肠癌风险,郑教授表示油炸、烧烤类食物确实可能增加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这种烹饪方式。
关于癌症的预防和生活习惯,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如“爱吃甜食人群容易招惹癌症”、“最美抗癌女孩遭质疑 专家教你癌症预防”、“吃苹果不削皮让你远离癌症”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值得关注的健康话题。面对癌症,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但不必过分恐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习惯、良好的心态是预防癌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