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之后不停药 我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最新研究
【专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副主任张力教授解读肺癌治疗新突破
2011年6月,张力教授代表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分享了INFORM研究的成果,引起了全球关注。近日,这项研究被世界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肿瘤学》发表。那么,INFORM研究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意味着什么呢?有幸采访到了张力教授,深入了解这一研究的深远影响。
一、化疗的无奈选择:一线治疗后的无奈停药
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是目前的首选治疗方式。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使得患者身体难以承受,且效果会逐渐减弱。一线化疗后,医生不得不停止化疗让患者休息,等待癌细胞重新生长后再进行二线化疗。张力教授坦言,这种治疗方式只是出于对患者体质和治疗效果的考虑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因为一线化疗结束后,癌细胞并未被完全消灭,一段时间后会再次卷土重来,而且二线化疗的效果往往不如一线。
二、研究的初衷: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为了克服化疗的局限性,张力教授和团队开始探索其他治疗方案。他们发现,在化疗的停药阶段,如果换一种药物进行持续治疗,也许能够阻止癌细胞喘息。于是,他们选择了吉非替尼作为主要的研究药物。
吉非替尼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靶向药物。过去,它主要在化疗失败后使用。一项2008年的全球临床实验表明,对于某些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亚洲人、女性、非吸烟者),一线治疗期间使用吉非替尼的效果与化疗相当。特别地,对于具有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的患者,吉非替尼的效果更为显著。
三、INFORM研究的成果:吉非替尼的显著效果
INFORM研究的实验目的是打破常规治疗模式,在一线和二线化疗之间使用吉非替尼进行持续治疗。实验对象是296例一线化疗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结果显示,使用吉非替尼维持治疗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疾病进展风险下降了58%,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改善均优于安慰剂组。亚组分析进一步显示,有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在吉非替尼治疗组中的无进展生存期为16.6月,而安慰剂组中没有基因突变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仅为2.7月,差异非常显著。
这次研究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数据支持,是迄今为止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维持治疗中患者生存获益最大的临床研究。张力教授的这一突破性研究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大的治疗希望。
推荐阅读:
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专稿】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转载请明确注明出处。或复制本文内容,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