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样囊肿发病由什么引起

癌症治疗 2025-07-05 18:59癌症治疗www.aizhengw.cn

颅内上皮样囊肿:起源与发病机制探讨

颅内上皮样囊肿,也称表皮样囊肿、胆脂瘤或珍珠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外胚层组织肿瘤。它的起源与发病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这种囊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胚胎发育期。在胚胎第3至5周时,自神经沟分离的上皮异位在两个外胚层之间,进而形成了板障内或头皮内的肿瘤。这些囊肿可以出现在颅盖骨的任何部位,但更多地出现在额部和颞部。

首都医科大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统计数据表明,上皮样囊肿占同期颅内肿瘤的1.7%。而这种病症并不罕见,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两倍,高发年龄段在20至40岁。

从巨体形态上看,上皮样囊肿呈现为色泽洁白、带有珍珠光泽的块状肿物。其表面呈现小结节状,不规则,犹如一团米饭。囊肿壁薄而透明,其内容物为豆渣样、略带油腻的脱屑细胞堆积。这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晶体,赋予了内容物特殊的光泽。

上皮样囊肿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尽管大部分囊肿位于硬脑膜外(占20%),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位于硬脑膜下脑内或髓内。这些囊肿在脑内的发生部位具有多样性,通常多发生于脑基底部蛛网膜下腔。它们沿着蛛网膜下腔的形状向周围生长,早期并不压迫邻近组织。

在显微镜下观察,囊壁由复层鳞形上皮细胞组成,附着于一薄层纤维结构之上。这些上皮细胞面向囊腔,表面有很多角化细胞。这些细胞的不断脱落形成了囊的内容物,并使瘤不断增长。与瘤相邻的蛛网膜组织常常呈现纤维增生和玻璃样变,有时还可见到异物白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的浸润。囊的内容物具有毒性,一旦逸出到蛛网膜下腔,可能会引起肉芽肿样炎症反应。

上皮样囊肿的发病与胚胎期的发育异常有关,其生长缓慢,虽然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良性的。通过深入了解其起源和发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防这一病症。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带来关于上皮样囊肿的更多知识。

上一篇:吸烟也会导致脑癌 脑癌的相关表现症状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www.aizhengw.cn 癌症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