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饮食的10大注意事项
一、食品安全存在的潜在隐患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食品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专家指出,虽然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农牧渔产品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而污染,一些不法分子使用有害化工制剂处理农产品等问题仍不容忽视。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需要有足够的警惕性,挑选有保障的产品。
二、春节集中采购需谨慎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人们习惯在这个时候集中采购食品。在这个时候,商家可能会放松对商品的检查,消费者也容易购买到有问题的食品。新健康提醒消费者,在采购食品时应注意选择大超市、便利店或正规商场等有保障的地点,选择质量信得过的知名品牌。
三、餐具材料的安全问题
餐具材料是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家庭主妇应对餐具材料有所了解,避免使用有毒的餐具。陶瓷制品的毒性最小,但颜色过于鲜艳或带有彩饰的陶瓷可能含铅量过高。铝制餐具无毒,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老年痴呆。不锈钢餐具虽然方便,但含有镍、钛等对人体有害元素。购买塑料餐具时,应选择没有图案或图案较少的产品。
四、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决定安全
制作过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手、器皿、切菜板、抹布等可能被生鲜食物中的细菌污染。要用肥皂彻底洗手至少20秒,并用餐巾纸擦干。厨房用具的表面都要用消毒剂和餐巾纸擦洗。肉类食物在制作前需要充分化冻,防止化冻后的水流到其他地方或食品里。最好将需要化冻的食物放在盘子里,用餐巾纸吸干水分。
五、烹制食物要熟透
生吃是现在流行的一种饮食习惯,但如果肉类食物烹制温度达不到100摄氏度,就不能完全杀死寄生虫和病菌。消费者不要盲目追求生食的饮食方式。食品加热不透或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时,寄生虫卵最为活跃,食用后被感染的几率很高。扁豆、豆浆等未煮熟的食物也存在毒素,食用后会中毒。烹制食物时要确保既熟又透。
六、暴饮暴食隐患大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往往情绪高涨,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过度的兴奋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可能引起疾病。春节期间要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心境平和、精神愉快,有利于饮食健康。
七、食品保存需辨明条件
食品安全与食品的保存条件密切相关。细菌最容易在摄氏5度到60度的环境中滋生,这一区间被称为危险温度区域。食品应存放在正确的温度下,避免在危险温度区域放置过长时间。剩菜剩饭在烹饪后两个小时内要放进冰箱,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所有食物都应存放在干净无毒的可清洗容器内并盖严。已化冻的肉禽及鱼类不宜保存过久。
八、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不容忽视
在欢庆佳节时,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尤为重要。老年人的咀嚼及消化能力较弱,应选择较软或已切碎的食物。节日期间孩子们饮食无节制,尤其是零食中的添加剂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病人的免疫力、抵抗力较低,对食物的选择更为挑剔。在欢庆佳节时,应特别关注这些特殊人群的饮食安全。春节期间,一些中老年病人停药的行为,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遵循“常吃不犯,犯了再吃不如常吃不犯”的用药原则至关重要。在欢庆佳节之际,切勿因传统习惯而擅自停药,以免给节日气氛带来阴影。梅菜扣肉、粉蒸肉等传统年菜,虽然承载着怀旧的情感,但其高脂肪含量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却暗藏隐患。品尝这些美食时,应适量而止,避免大吃大喝影响健康。除了注意饮食,日常服用的降压药、降脂药也不可随意停用。血府逐瘀胶囊作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药物,能显著减少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它不仅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还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供氧,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心脏对诱因的耐受力,从而达到干预心绞痛的效果。节日期间的膳食结构搭配也至关重要。人体应保持微碱性状态,荤菜与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应均衡摄入。海带、青菜、莴笋、生菜等都是富含矿物质的碱性食品。食盐摄入量偏高的情况下,含钾丰富的食物如紫菜、芦笋等能帮助排出多余的钠,维持身体平衡。春节期间,尽管人们喜欢尝试平时不常吃的食物,但品种选择应以安全为前提。等非常见肉类食物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消费者应避免盲目猎奇,贪食未知的食物。在这个欢乐的时节,让我们在享受美食的更要注重健康。遵循科学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膳食结构,避免盲目猎奇,确保节日的喜庆与安康。对于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更要严格遵守医嘱,规律服药,以免疾病复发给节日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阴影。让我们在欢笑中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