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有哪些?
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症与种类
适应症
a. 对于年轻的子宫肌瘤患者,若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药物治疗可助肌瘤萎缩从而促进受孕,胎儿成活。
b. 对于绝经前的妇女,若肌瘤不大且症状轻微,药物可助子宫萎缩绝经,肌瘤随之萎缩,避免手术。
c. 对于具有手术指征但目前存在禁忌症的患者,药物治疗为后续手术做准备。
d. 对于因内科或外科疾病无法承受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患者,药物治疗是理想选择。
e. 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应通过诊断性刮宫进行内膜活检,排除恶性变,特别是对于月经紊乱或经量增多的患者。刮宫不仅具有诊断作用,还可以止血。
药物种类及用法
a. LHRH激动剂(LHRH-A)即GnRHa:这是一种新型抗妇科疾病药物。持续大量应用LHRH后,垂体细胞受体被激素占满,无法合成与释放FSH及LH。LHRH与LHRH-A功效相似,但后者活性更高。用法多样,如肌注、皮下植入或经鼻喷入。用药后肌瘤平均缩小40-80%,症状缓解,贫血纠正。停药后肌瘤可能重新长大,提示其作用是暂时的和可逆的。如用于围绝经期,可在有限时间内达到自然绝经。用于保留生育者时,肌瘤缩小有助于减少手术中的出血和缩小手术范围;或使原本影响输卵管口的肌瘤缩小,使不通畅的输卵管变得通畅,从而提高受孕率。为维持疗效,可在使用LHRH-A时,序贯应用醋酸甲孕酮。副作用包括潮热、出汗、阴道干燥或出血障碍等。
b. 丹那唑:具有微弱雄激素作用。通过抑制丘脑、垂体功能,使FSH、LH水平下降,从而抑制卵巢类固醇的产生或直接抑制产生卵巢类固醇的酶,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而抑制子宫生长。用法为每日口服200mg,从月经第二天开始连续服6个月。副反应包括潮热、出汗、体重增加、痤疮、肝功SGPT升高等。停药后大多可恢复。
c. 棉酚:从棉籽中提取的双醛萘化合物,作用于卵巢而不抑制垂体。对子宫内膜有特异萎缩作用并对肌细胞产生退化作用。用法为连续口服及周期性口服结合。因棉酚有肾性排钾的副作用,所以使用棉酚时需加服枸橼酸钾并注意肝肾功能及低钾情况。停药后卵巢功能可恢复。
d. 维生素类:维生素可降低子宫肌层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并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使甾体激素代谢正常化促使肌瘤缩小。用法涉及多种维生素和特定的时间段口服结合。此法适用于小型肌瘤治疗。
关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有些药物的应用能够带来显著的效果。对于雄激素,它在六个月内的应用是安全的,若需再次使用,应停药1-2月。在适当的剂量下,长期给药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且能让近绝经的妇女顺利进入绝经期,停止出血。使用雄激素不仅能令肌瘤停止生长,还能使约三分之一至一半的肌瘤退化、萎缩。因雄激素可能导致水盐潴留,所以心衰、肝硬化、慢性肾炎和浮肿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孕激素在某种程度上是雌激素的对抗力量,能抑制其效果。一些医疗工作者选择使用孕激素来治疗伴有卵泡持续存在的子宫肌瘤。甲孕酮、妇宁片和妇康片等都是常用的孕激素药物。它们可以通过周期或持续治疗的方式让肌瘤变性、软化。因为可能导致瘤体增大和不规则出血,所以不宜长期使用。
三苯氧胺是一种非甾体的抗雌激素药物,通过与胞浆中的雌激素受体竞争性结合,影响卵巢的激素分泌。这种药物对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效果较好。副反应包括轻度潮热、恶心、出汗和月经延迟等。
另一种药物三烯高诺酮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作用,它能抑制垂体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缩小。主要用于治疗子宫肌瘤。治疗初期六个月,效果极佳,子宫缩小明显。副反应包括痤疮、潮热和体重增加等。
在肌瘤患者的出血期,出血量较多时,可以使用子宫收缩药物或口服、肌注止血药来止血。如益母草流浸膏、催产素、等。止血药如妇血宁、三七片、止血敏等也可以起到止血作用。钙剂能兴奋子宫肌张力和增加血液凝固性能,也可以尝试使用。
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恶化,或者疑似恶性变化时,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贫血的患者,应纠正贫血,服用维生素、铁剂或接受输血。中药治疗也能减少月经量。子宫肌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至关重要。患者应该积极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子宫肌瘤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