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村联户 为民富民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甘肃省自2012年起深入人心的扶贫工程。这一行动如同一条纽带,紧密连接着省、市、县、乡四级单位与广大农村,干部与贫困村及特困户结对帮扶,共同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助推全面小康进程。
其核心目标体现了三重重要价值:首先是巩固党群关系。干部深入基层,亲身体验群众生活,直接了解群众需求,这不仅强化了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更拉近了党和群众的距离。其次是促进脱贫致富。通过整合政策、资金等资源,帮助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让贫困的土壤孕育出希望的种子。最后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广典型经验,不仅提高了农村治理效能,也为农村和谐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行动的任务繁重且重要。宣传政策,确保中央和地方的惠农政策传达到基层每一角落;反映民意,建立起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机制,让决策更加贴近群众需求;促进发展,制定“一村一策”脱贫计划,为贫困村提供专项信贷支持等,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疏导情绪,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强基固本,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广典型,总结优秀案例并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如产业扶贫模式的成功实践。
行动的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甘肃省累计帮扶79个行政村、3113户特困户,实现了联村覆盖率和特困户帮扶率均达100%。部分村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如菌类种植、文旅项目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30万元。在金融和技术赋能下,农民就业增收得到了有效推动,许多村庄成功实现了从“薄弱村”到“产业特色村”的蜕变。
机制创新是这一行动的另一亮点。“网格化服务”采用“1+4”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长效帮扶”建立“不脱贫不脱钩”责任机制,确保帮扶的持续性和实效性;“消费帮扶”则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拓展农产品销路,形成了“非金融”帮扶新模式。这些创新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比如上海农商银行与光明村的合作,通过专项信贷支持桑黄种植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临安区“联村锋行”行动协调5村联合发展产业,实现片区年增收70万元。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行动的成果,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不仅是扶贫工程的重要实践,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它紧密连接群众与干部,通过干部作风转变与基层需求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制度经验。这一行动如同一缕春风,吹拂在甘肃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农村带来了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