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者发现男同多性伴易致艾滋病病毒变种
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何纳教授的引领下,一支研究团队经过长达三年的深入研究和现场调查,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问题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采用多学科方法,包括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和行为网络理论等,对一百名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男男性行为者和与之有性接触的1534名个体进行了详细的溯源追踪调查。这一研究揭示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新的行为和分子传播机制。
这一机制的发现令人振奋。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由于“多性伴”现象的存在,感染者容易接触到不同基因亚型的艾滋病病毒。而艾滋病病毒的快速复制和基因重组能力,使得新的病毒品种有诞生的风险。这项成果对于我国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界的顶级期刊《美国流行病学杂志》上。
男男性行为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主要由男同性恋者构成,但也包括少数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群体自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早在1981年,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例就是在男同性恋者中被发现的。在我国,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哨点监测发现,这一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到了6.7%,而在一些大城市,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的艾滋病病例甚至占据了新发现病例的一半以上。
何纳课题组通过不懈努力,成功绘制了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为核心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网络图”和“艾滋病传播链图”。结合基因亚型分析,他们清晰地揭示了男男性行为人群中艾滋病传播的行为和分子机制。何纳教授强调,为了防控艾滋病的进一步蔓延,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男男性行为者减少性伴侣数量并推广使用安全措施。除此之外,还应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如扩大艾滋病病毒检测范围,尽早发现传染源,并及时启动抗艾滋病病毒治疗,以降低感染者体内的病毒载量,从而达到降低传染性的目的。这些成果对于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将为制定更加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