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多少癌症是吃出来的
癌症年轻化趋势背后的饮食警钟
近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了一名年仅14岁的晚期胃癌患者,这一消息令人震惊。无独有偶,沈阳一名男子因过度迷恋吃火锅而罹患食道癌,再次引发公众对饮食习惯与癌症关系的热议。面对这样的新闻,我们不禁要问:癌症真的与我们的饮食习惯紧密相连吗?
北京肿瘤医院胃肠外一科的副主任医师步召德对此表示愕然,同时强调这些案例属于个例,不必过分紧张。但不容忽视的是,胃癌年轻化的趋势愈发明显。除了遗传因素和癌前病变,不良饮食习惯被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是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喜爱的“辣”食,如麻辣龙虾、变态鸡翅等辛辣食品。这些美食虽能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但长期食用会破坏胃肠道黏膜,使其失去防御功能,为癌细胞的生长提供可乘之机。有些年轻人甚至养成了嗜辣的习惯,没有辣椒、辣酱便觉得饭菜无味。这样的饮食习惯很可能已经埋下了癌变的隐患。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的最新报告带来了更多惊人的发现。报告指出,身体肥胖成为导致癌症的罪魁祸首。研究证实,身体脂肪过多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危险性。腰围每增加一英寸,患癌症的风险就增加8倍。这一发现尤其与直肠癌等常见癌症密切相关。除了,肥胖已经被证实是与结肠癌、乳腺癌、肾癌等6种癌症密切相关的因素。而增加身体活动则可以减少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生,并可能降低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避免肥胖、控制体重以及多运动成为最主要的防癌措施。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处于肥胖的临界点?可以采用广泛应用的肥胖体型指数(BMI)来进行测算。对于亚洲国家居民来说,BMI指数达到23就已经处于临界状态。指数越高,患癌症的风险就越大。
除此之外,《食物、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报告还认为,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研究员指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膳食结构的变化和身体活动量减少,导致超重和肥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身体脂肪过多是多种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好消息是,即便是少量的体重降低也能降低癌症的危险。
每天30分钟的中度身体活动,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还有证据表明,体力活动本身就能减少癌症风险。这些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骑自行车、爬楼梯等。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增强,每天的活动量应该逐渐增加。
在此,我们不仅要提醒广大年轻人重视饮食习惯,更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一时的口腹之欲而埋下健康隐患。让我们共同警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远离癌症的威胁。除了上述内容,还有更多关于癌症防治的热文值得推荐,如“规范用药九成癌症患者可无痛”、“偏见!癌症病人不能吃发物”以及“香菇和金针菇可防治癌症”等,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