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的中医诊断法
在骨伤科的临床诊断中,触诊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检查方法。对于浅表病变,摸查时需适度用力,过之则易损伤,对肌肉深层和骨骼损伤则需用中等以上的力量才能准确找到痛点。肿胀的硬度和色泽变化可揭示损伤的新鲜或陈旧程度。
触诊:疼痛的奥秘
触诊,又称摸诊,是中医骨伤科中的独特诊断手段。正如清代《医宗金鉴》所述,“以手扪之,自悉其情”,通过手的触摸,医生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1. 触痛点:分辨主次
患者的主诉往往难以准确反映病变的具体部位,这时需要医生的触诊来明确。反复触摸,才能准确找到主要痛点和次要痛点。在治疗过程中,这些痛点可能会相互转化,因此医生的触摸需要细致入微,以指导临床治疗。
2. 摸肿胀:解读损伤深浅
肿胀的硬度和色泽是判断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肿胀硬且肤色青紫,多为新鲜损伤;若肿胀软,青紫带黄,则多为陈旧损伤。医生需要根据这些线索,结合病史,进行准确诊断。
3. 摸畸形:骨折与脱位的判断
患部的畸形,如高凸、凹陷等,可以揭示骨折和脱位的性质、位置和移位情况。通过触摸,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骨折是否复位。
4. 摸异常活动:诊断骨折与韧带断裂
四肢长管状骨的异常活动,往往意味着骨折。已经确定的骨折患者,如果断端仍有异常活动,表示骨折尚未连接。关节的异常活动,则可能表示相应韧带的完全断裂。
5. 摸弹性固定感:陈旧性脱位的特征
对于陈旧性脱位,突出的骨头在牵拉时会有弹性移动,一般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关节损伤后的粘连,在牵拉时也会有弹性活动感,可以通过手法松解。
6. 叩远端:测知疼痛与愈合程度
通过拳叩体表或肢体远端的纵向叩击,可以测知患者疼痛的部位、深浅和程度,以及骨折的愈合情况。
养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这是古人的智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不分年龄,越早开始,受益越多。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常识,关注中医养生专栏。提醒大家在寒冷的天气里注意预防冻疮,保护娇嫩肌肤。
触诊是中医骨伤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手的触摸,医生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养生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关注健康,从养生的道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