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神经干细胞不会自动补脑
本报讯(实习生 顾玮佳,记者 徐瑞哲报道)在生命科学的无垠海洋中,我国科学家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揭示了神经干细胞在受损脑内的独特行为模式,为神经干细胞迁移和移植以及治疗多种脑损伤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昨日出版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并且被选为亮点文章进行重点介绍。这一进展也引起了美国《科学新闻》杂志的广泛关注,该杂志拥有众多读者。
当人们谈及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时,通常会联想到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治疗。复旦脑科学院的杨振纲课题组却发现,神经干细胞与造血干细胞在功能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神经干细胞并不会像造血干细胞那样具有全能性,自动修复脑损伤,而是需要人工干预来发挥作用。这一发现展示了科学研究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也反映了研究者们并没有局限于西方主流观点,而是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长期以来,西方神经干细胞研究领域一直存在一个观点,即大脑无法自我修复是因为脑内神经干细胞数量不足。只要找到方法扩增细胞数量,就可以解决问题。复旦科研团队的发现挑战了这一观点。即使神经干细胞数量足够,它们也无法直接发育成重建神经系统所需的特定神经元。课题组成员形象地解释说,这就像房屋倒塌后,虽然运来了大量建材,但这些建材并不符合重建房屋所需的特定类型和数量,只是一些普通的砖块和石子。
神经干细胞是一种存在于脑内的潜在“修理工”,它们有可能在基因技术的帮助下被诱导发育成特定类型的神经元,以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这些神经元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患者。杨振纲强调,在这一技术取得突破之前,对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必须持谨慎态度。
这项重要发现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神经科学杂志》的审稿专家评价说,这一发现将彻底改变再生神经生物学界对神经干细胞的认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神经干细胞行为的新线索,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利用神经干细胞为更多脑损伤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