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介入疗法有哪些 适用于哪些肿瘤
肿瘤介入治疗的深度解析
自20世纪70年代起,介入治疗学逐渐崭露头角,它融合了医学影像学与临床医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独特的微创、局部高效治疗特点,赢得了学者的广泛赞誉,被视为与内科、外科并驾齐驱的三大诊疗技术。尤其对于过去被认为难以治愈的肿瘤疾病,介入治疗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一、介入治疗的肿瘤应用范围
介入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血管性介入:涉及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等多种肿瘤。
2. 非血管性介入:涵盖了实体瘤的经皮活检、瘤体内注药等。
二、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分类
1. 血管性介入治疗:
通过向肿瘤供血动脉内灌注抗癌药物及血管堵塞性物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这种方法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及作用时间。介入疗法为恶性肿瘤的动脉序贯化疗提供了有效途径,具体包括:
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通过精细导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组织,使肿瘤快速坏死。这种方法的药物用量仅为静脉全身给药量的1/2至1/5,有效减轻了药物的毒副反应。
选择性动脉栓塞术:主要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栓塞肿瘤供血动脉,限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
化疗栓塞术:结合抗癌药物和栓塞剂,既阻断肿瘤的血供,又发挥局部化疗的效果。这种疗法对于不宜手术的恶性肿瘤患者尤为适用。
2. 非血管性介入治疗:
主要指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对脏器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种技能包含经皮穿刺活检技能和其他多种技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除了用于肿瘤的确诊,还广泛应用于胆道系统、消化系统等的治疗。
介入治疗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有效的手段。通过微创的方式,将药物或治疗技术直接作用于病灶局部,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期望这篇文章能为您解惑,并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先进的医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