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CR重磅 《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国际专家诊疗共识》正式发布
探索创新之路,共铸肺癌诊疗新篇章
在8月6日的云端聚会上,《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国际专家诊疗共识》正式亮相。这一里程碑式的重要成果,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高树庚教授与王洁教授牵头,汇聚了全球四十余位肺癌领域的顶尖专家智慧。
这份共识不仅仅是对围手术期NSCLC循证医学的深耕细作,更是对靶向及免疫领域重要研究的梳理与提炼。它提出了围手术期精准治疗的建议,体现了肺癌多学科全程综合管理的理念,并关注患者安全性及围术期随访。对于推动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的规范化诊疗,它的意义深远且重大。
高树庚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我们要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开展自己的临床研究,针对围手术期治疗中的难题寻求解决方案。我们的肺癌患者数量庞大,可挖掘的问题众多,潜力巨大。希望通过这次共识的制定,能让肺癌诊疗更上一层楼,为肿瘤规范化治疗树立标杆。”
王洁教授则深情地表示:“世上本没有路,很多开创性的成果都是先行者们在没有数据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突破取得的。今天《共识》的问世,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未来,我们要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共同探索,贡献更多数据,为提高肺癌治愈率而努力。”
这份共识的制定旨在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具实操性的指导,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围手术期诊疗策略。它强调了病理诊断和生物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EGFR和PD-L1的检测,这些检测可以为靶向和免疫辅助治疗提供指导。二代测序(NGS)的应用也受到了关注。
《共识》的发布标志着中国肺癌治疗领域迈向了新的里程碑。它不仅提高了中国医生的学术影响力,也让中国经验逐渐国际化。为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共识》内容,AME科研时间已对其要点进行了详细刊登。想要深入了解全文,请访问“https://tlcr.amegroups/article/view/66851/html”。
共识一:检测与评估的重要性
对于NSCLC患者,精确的检测与评估是治疗的基石。我们建议使用经过批准的检测试剂盒进行分子检测和PD-L1检测,以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在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评估更是不可或缺,它是衡量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共识二:NSCLC患者新辅助治疗的策略
对于可切除的Ⅱ~ⅢA期NSCLC患者,新辅助治疗是术前的重要选择。我们推荐采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铂类双药化疗,这已成为众多专家的首选(2A类)。对于潜在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新辅助治疗也能降低肿瘤负荷,让我们重新评估手术的可能性。每2个周期的治疗后,我们都应进行评估,以便调整后续治疗方案。而对于Ⅲ期NSCLC,多学科团队(MDT)的诊疗模式将为我们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建议。
共识三:驱动基因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靶向治疗方案
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我们的治疗策略应基于疾病的分期。ⅠA期患者无需辅助治疗,只需定期随访。但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ⅠB期患者以及ⅡA~ⅡB期患者,我们推荐采用EGFR-TKI辅助治疗,如奥希替尼等。对于ⅢA期患者,我们首选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并可联合化疗。TKI辅助治疗的持续时间通常为24~36个月。
共识四:NSCLC患者的免疫治疗方案
在NSCLC患者的治疗中,含铂双药化疗是基础。对于R0完全切除、经含铂化疗后的PD-L1表达≥1%、Ⅱ~ⅢA期NSCLC患者,我们推荐使用阿替利珠单抗进行辅助治疗。目前,辅助免疫治疗的推荐用药时长为1年。
共识五:围手术期NSCLC患者的综合管理
在NSCLC患者的围手术期,我们需要特别关注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事件。这些不良事件可能导致手术延迟、取消,甚至引发其他疾病或死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妥善管理这些风险(2A类)。
这些共识为我们提供了NSCLC治疗的最新方向和策略。我们期待这些方案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并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发展。在抗击癌症的战场上,不同的免疫治疗手段和靶向疗法,具有各自独特的安全特性。为了患者安全,我们必须慎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众多选项中,那些拥有高证据等级和卓越安全性的ICIs(2B类)无疑是我们的首选。这些精准的治疗工具,为我们的战斗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早期发现和干预,是应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和靶向相关不良反应(AEs)的关键。通过多学科团队(MDT)的协同管理,大多数irAEs和AEs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在此过程中,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患者自身的早期识别以及自我监测的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利用患者不良反应自评表,可以在院外有效监测可能的不良反应(2A类)。
监测工作同样不容忽视。定期的检测可以让我们发现任何潜在的irAE或靶向治疗相关AEs,同时也能评估治疗效果。即使在完成新辅助治疗或辅助治疗之后,这一环节也不应松懈(1类)。这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一环。
在癌症治疗的围手术期,循环肿瘤DNA(ctDNA)的存在,更像是一个预后因素而非预测因素。在新辅助靶向治疗和新辅助免疫治疗之前,我们需要关注患者的基线水平,明确相关的筛查项目以指导治疗。我们还需要评估是否存在相应的治疗风险,如手术并发症或是否适合免疫治疗等(2B类)。这些细致的工作,都是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内容,均来自AME科研时间的深度研究和探索。(
肺癌治疗
- TLCR重磅 《围手术期非小细胞肺癌国际专家诊疗共识》正式发布
- 吃这4种水果小心胃病癌变 胃病吃护胃水果
- 科学防治 守胃健康如何预防胃肠肿瘤
- 香港86%乳癌无家族病史 什么症状要警惕乳腺癌
- 吸烟环境污染导致膀胱癌 预防膀胱癌加强职业防护
- 郭朱明教授 早告知病人癌情更利于配合治疗
- 隐身的乳腺癌
- 100个胃癌47个是中国人 柴米油盐中有致癌因素
- 鼻咽癌临床该如何诊断
- 中医认为癌症应该这样治 中医治癌的小偏方
- 乳腺癌术后易感染积液 乳腺癌术后饮食注意事项
- 胆管癌发生转移怎么办 还有救吗
- 总吵架易引发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的中医疗法
- 慢性乳腺炎多久会化脓_慢性乳腺炎会癌变吗_慢性乳腺炎的治疗
- 预防癌症的食物有哪些呢
- 警惕这些癌症的信号 想防癌要牢记7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