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大举入侵 中药配方专利保护迫在眉睫
深入剖析中药市场的国际形势与挑战
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中药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诺华等外资药企的强势介入,使得中药市场的国际竞争愈发激烈。其实,不仅仅是诺华,全球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显示了对中药的浓厚兴趣和期待。
近年来,外资中药企业正逐渐渗透到中国市场,并以合资、独资等形式在中国布局。他们不仅将产品销往内地,还通过创新研发,为中国市场专门研发中草药。其中,日本和韩国在中药领域的开发上走得更远,他们利用中国的中药资源,开发出新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这种局势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挑战。我国中药配方大量流失。这既源于中国中药产业基础研究落后、技术水平低,也与中药知识产权的缺失密切相关。很多传统中药企业因为各种原因不愿申请专利,导致大量中药配方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据统计,国内大约90%以上的中药都没有申请专利,这使得外资药企有机会将这些配方申请专利,然后返销中国市场,赚取巨大利润。
其中,青蒿素这一典型的案例令人深思。作为我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一类新药,青蒿素的知识产权却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权被诺华所掌握。这意味着,中国的药企在青蒿素的价值变现上必须依赖诺华。同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日本开发的救心丸、韩国开发的牛黄清心液等,这些本属于中国的产品被外国申请了专利后再返销中国市场。
这种局面令人痛心。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传统医药企业的重大难题。国外发达国家正是利用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得我国中药知识产权。这不仅导致我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和祖传秘方被外商以低价掠走,还使得我国中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国中药界应强化知识产权意识,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专利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我们需要提高人们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意识到其重要作用和重要价值。对于中药企业而言,要抢先申请专利,运用专利把我国传统的中药自然资源保护起来,再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优势。
我国还需要完善涉及中药行政保护的依据,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和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等。应加大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犯中药知识产权的行为。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与挑战,我国中药界需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包括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技术水平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展现中药的魅力和价值。在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时,我们了解到行政保护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正稳固的保障,还需依靠专利制度的坚实支撑。专家孙国华指出,对于传统中药而言,选择知识产权途径或是本国特别法进行保护,取决于保护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特性。而实施保护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操作。
近日,欧洲最大的制药企业法国赛诺菲安万特集团宣布,正式进军中国的OTC市场。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该集团已与国内知名的民生药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资意向书。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主要生产和销售维生素及矿物质产品,这是赛诺菲安万特首次涉足中国OTC市场的一大重要举措。
赛诺菲安万特集团在全球制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市场。为进一步扩大在这一领域的市场份额,该公司近年来通过多次并购增强了实力。早在2008年,赛诺菲安万特就完成了对SymbionConsumer的收购,这家公司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非处方药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对于中国市场,赛诺菲安万特集团高级副总裁夏立维表示,中国将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第二大非处方药市场。在此背景下,赛诺菲安万特通过与民生药业的合作,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中国的业务布局,也为进一步拓展非处方药及保健品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生药业作为国内历史悠久的制药企业,其“21金维他”已成为国内维生素市场的知名品牌。而赛诺菲安万特与民生药业早在1995年就已开始合作。此次再次合作,是双方在OTC和保健品领域的进一步深化。
国内OTC市场因其庞大的需求,已成为多家跨国制药企业争夺的焦点。如德国拜耳、瑞士诺华等跨国药企已大力拓展在华非处方药业务。瑞士诺华制药公司中国非处方药事业部的江华更是透露,计划在接下来的5年内,将公司的OTC在华市场规模大幅提升,并有望通过并购实现这一目标。
数据显示,中国非处方药市场规模正在持续扩大,预计在未来5年内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业内人士分析指出,OTC市场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消费者支付能力的提高、健康意识的提升、自我医疗的推动以及药房连锁和现代商贸的蓬勃发展等。赛诺菲安万特与民生药业的合作,正是看中了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