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
今年是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的第二十年,也是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的启动之年。线上启动仪式于4月25日盛大开幕,今年的宣传周活动主题是“一切为了劳动者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各地区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职业健康工作,深入开展系列宣教活动,普及职业健康知识,提高职业健康保护水平。依据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十四五”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推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修订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数从2012年的高峰27420例下降至2021年的15407例,降幅达43.8%。这一显著成果表明我国在职业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因为仍有大量劳动者面临职业病的威胁。
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表示,全国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总体状况以及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生存和保障情况已基本摸清。目前,仍有大量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接触粉尘的劳动者占比较大。
针对劳动者遭受职业病危害后诊断难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首席专家李涛表示,诊断难主要不在于医学技术,而在于对患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的确认,以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疾病因果关系的判断。他强调,职业病的诊断是对一种疾病归因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等因素。
许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由于工作场所不固定或未签订劳动合同,在诊断职业病时往往无法证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也不能证明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针对这一问题,李涛表示,在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中,已涉及到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的完善等方面。下一步,将在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职业病防治法的修订,有效推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便利化。
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法定职业病主要针对工业领域和高危行业,但随着社会心理因素和不良工效学因素的影响日益突出,精神疾患和肌肉骨骼损伤等工作相关疾病问题已成为我国职业病防治的短板。未来,“职业紧张”和腰背痛等工作相关疾病是否会被纳入职业病目录备受关注。李涛表示,关于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的修订,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伤保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挑战。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享有健康的劳动环境。中国职业健康事业在新时代稳步前行
随着国家卫健委的明确指导,我国职业健康事业在新时代稳步前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放在首位。当前,我们更要准确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职业健康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党对职业健康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的基石。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劳动者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我们提出了“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并致力于将其落实。通过持续推动重点行业的专项治理,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完善防护设施,加强个人防护,作业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我国职业病防治成效显著。法规标准体系和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为职业健康事业提供了法律保障。技术服务和支撑能力也显著提升,技术支撑网络和工作体系已经建立。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不断加强,监测县区覆盖率达95%以上。
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营造浓厚的职业健康保护氛围。通过健康企业建设、争做“职业健康达人”等系列活动,劳动者的职业健康获得感显著增强。近年来,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得到了有力保障。
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必须坚持做好“两个统筹”,协同推进企业疫情防控和职业病危害防控。我们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服务安全发展稳定大局,为劳动者的健康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我国职业健康事业在新时代稳步前行,在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法规体系、加强专项治理、提升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坚信,在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职业健康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