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农村山寨食品需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在浓浓的年味中,湖北鄂州市读者姜女士的回家之旅却引发了对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的深思。她发现家里购买的年货中,竟然掺杂着诸多仿冒产品,如“旺日子雪饼”、“营养伙伴”、“特伦舒牛奶”等。这些山寨食品的外包装与知名品牌极为相似,极易误导消费者,尤其是对那些对品牌鉴别能力相对较弱、维权意识不足的农村消费者来说。姜女士提到的一种钙奶饮料,香精味过重,黏稠如糖浆,令人对其真实成分及产品质量产生疑虑。
随着消费市场的繁荣,部分商家利用农村市场管理相对薄弱的漏洞,生产销售山寨礼品、“三无”产品等假冒伪劣商品。据天津商业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过半数的消费者因难以区分真假而购买了山寨食品,更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消费者被低廉的价格吸引。这些山寨食品大多通过附近的小商品店、集市或批发市场售卖,来源小作坊,缺乏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生产环境恶劣,卫生条件不达标。
范世乾先生指出,农村地区商品贸易水平较低,低价商品涌入农村市场使得正价商品失去市场空间。加之农村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鉴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相对较弱,这为山寨食品逃避监管创造了条件。虽然各地各部门已经开展过多次打击整治行动,但由于农村地区地域广、居住分散,市场监管部门实施有效全面监管仍存在难度。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们需要社会各方的合力。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管,对于制假售假的企业要严惩不贷,从源头上治理售假问题。建立更为完善的食品监管体系,包括集中收集、追溯、跟踪等制度。对于所有流入农村市场的商品,应建立溯源机制,明确生产、流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教授李曙光建议,广大企业也应提升品牌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打假。提高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鉴别能力同样重要。消费者应学会购物时索要并保存购买凭证,如果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赔偿,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随着食品安全码在全国的普及和电商平台的普及化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的食品安全状况会逐渐改善。我们需要的是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监督,以确保农村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安全、放心的商品。《》的报道呼吁我们共同关注农村市场的商品质量,守护农村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