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达新材百亿融资术
揭开卓达新材融资之谜:从高息诱惑到庞氏骗局的崩塌
一、融资模式与独特之处
卓达新材以其独特的融资模式吸引公众目光。它以高达年化收益率20%-30%的理财项目,承诺高额利息及股权收益,甚至在某些项目中承诺返还本金时赠送等值房产,以此吸引广大投资者。这种无抵押模式的融资手段,主要依赖于投资者对高收益的渴望和追求。
二、融资规模与暗藏的风险
卓达新材的融资规模庞大,据内部数据显示,其单月销售额高达20多亿元,累计吸引了石家庄及外地投资者超过40万人,总融资规模超过百亿。资金用途的模糊性,以及大量资金被用于支付高额利息而非实体产业建设,使得其融资行为呈现出庞氏骗局的特点。尤其是在2015年至2016年期间,卓达需支付的年利息便超过20亿元,远超其实际盈利能力,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
三、法律后果与事件进展
卓达新材的融资行为最终导致了法律的制裁。杨卓舒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投案自首,卓达集团旗下公司股权也被冻结超过46亿元。事件的社会影响巨大,许多普通家庭因投资卓达理财项目而遭受巨大损失,部分家庭损失甚至达到数十万元,从而引发持续的维权行动。
四、关键时间节点的回顾
回顾整个事件的关键时间节点:2015年11月,媒体首次曝光卓达新材的百亿融资术,质疑其庞氏骗局本质;2019年5月,杨卓舒自首,卓达集团进入司法清算阶段;而到了2025年2月,案件终于进入公开审理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杨卓舒因健康原因在医院接受审判。
深入分析卓达新材的融资模式,其本质是一种“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公司通过虚构产业前景和高息诱惑吸纳民间资金。这一事件的崩塌不仅揭示了监管的漏洞,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于非理性高收益的盲目追逐。在投资与风险之间,投资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投资产品背后的真实情况,避免陷入类似的投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