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儿童食物过敏的六大迷思
《从现在开始,带孩子远离过敏》这本书由黄宁所著,天下杂志出版,出版日期为2014年8月5日。你是否曾经听到过家人或朋友的劝告:“某某食物容易引起过敏,不要给孩子吃。”这样的声音是否让你感到熟悉?许多孩子因此被禁止吃鱼、吃蛋,无法品尝奇异果,每天的食物变得单调而清淡。这样的担忧可能源于对过敏疾病的不了解,导致家长过度紧张和误解。
迷思一:过敏机率被误解。尽管有些人认为某些食物如鸡蛋蛋白容易引发过敏,但实际上儿童对蛋白过敏的机率只有一到二%。其他常听到的食物如海鲜、花生和豆类的致敏机率都小于一%。这意味着,不必为了一个可能过敏的孩子而剥夺其他孩子享受美食的权利。每个孩子的体质不同,过敏与否并不具备普遍性。
迷思二:国家与人种的差异导致误解。食物过敏在不同国家和人种中有所不同。例如,美国的儿童可能更害怕花生过敏,而台湾则很少见花生过敏。某些长毛的水果在国外可能更容易引起过敏,但在台湾,人们发现导致过敏的常客是芒果、番茄、草莓等。
迷思三:过敏源被误判。有时宝宝对某些食物出现过敏反应,但过敏源可能是食物中的添加剂,而非食物本身。例如,孩子可能对米精制品中的香料或防腐剂过敏,而不是对米精本身。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水果上,有时孩子可能对果皮而非果肉过敏,或者是因为果皮上的农药导致的过敏。
迷思四:病毒感染与过敏混淆。婴儿时期的一些病毒感染可能会让宝宝身上长出病毒疹,而有些家长可能会误认为这是食物过敏的症状。在判断食物是否引起过敏时,需要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迷思五:过度解读过敏的严重性。有些家长在孩子对某种食物轻微过敏后,就担心孩子会对所有食物过敏,甚至把孩子的过敏性鼻炎、气喘等问题都归咎于食物过敏。实际上,食物过敏并不会直接引发呼吸道问题,除非过敏症状严重。
迷思六:忽视可怕的内在诱导物。虽然食物过敏是一个问题,但人工食品添加物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过敏源。家长应该警惕人工色素、香料等化学物质对孩子的潜在影响,并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这些物质。
《从现在开始,带孩子远离过敏》这本书提醒我们,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体质和过敏源,避免过度紧张和误解。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尝试各种食物,同时警惕人工食品添加物对孩子的潜在影响。让我们一起成为孩子的饮食侦探,共同战胜食物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