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原位癌辅助放疗不能降低患者10年死亡率
近日,JAMA Oncology 杂志刊登了加拿大多伦多女子大学医院的 Narod 教授及其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深入探讨了超过十万例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的相关问题。文章生动描绘了DCIS的预后与诊断年龄和种族之间的紧密关联,并引发了对现有观点的质疑。
研究团队对诊断为DCIS的108196名女性进行了长期的随访观察,平均时间达到了7.5年。在这群女性中,10年乳腺癌相关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1.1%,而在20年后,这一比例更是上升到了3.3%。与美国普通人群相比,研究人群死亡率竟是前者的1.8倍。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年龄小于35岁的DCIS女性,其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近17倍,这明显提示年轻DCIS女性的死亡风险更高。
经过深入的多因素分析,研究者发现年龄不仅是预测乳腺癌相关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而且年龄小于35岁的女性的死亡风险显著升高,为其他年龄段的2.58倍。种族同样是影响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黑人女性的风险明显高于白种非西裔女性。肿瘤的大小、级别、激素受体状态以及是否存在粉刺状坏死等因素也被确认为死亡风险的预测因子。
研究还发现,预防同侧复发并不能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对于接受肿块切除术的患者,辅助放疗虽然能降低同侧乳腺癌的复发风险,但却不能降低11年的乳腺癌相关死亡率。即使在接受单侧乳房切除术的患者中,辅助放疗的效果同样不明显。这一结果引发了学界对目前治疗策略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近半因乳腺癌死亡的DCIS患者并未发生乳腺内浸润性复发。这意味着现有的手术和放疗等防止局部复发的措施可能并未有效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对此,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Esserman等学者在JAMA Oncology上发表述评,对部分观点表示肯定,并呼吁重新考虑DCIS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Narod等研究者的新观点指出,DCIS的深入诊断可能为我们预防更致命的乳腺癌提供线索。他们认为对于非高危类型的DCIS,术后放疗可能并非必要。对于低中级别的DCIS,可能并不需要过度治疗和定期筛查。对于特定类型的DCIS(如年龄小于35岁、黑种人、肿瘤较大、级别较高等),则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特定靶点,以期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这一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DCIS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