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坐月子 要接受现代理念
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坐月子”是女性产后一个月内的特别休养期,这一传统从宋朝起便延续至今,展现了古人对产妇的深切关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生活条件和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但传统的坐月子习俗中仍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的内容。
让我们先来看看传统镜头下的坐月子:家中的老人会再三叮嘱刚分娩的产妇必须“防风”。为此,产妇的房舍门窗紧闭,床头挂帘,而产妇本人也要裹头扎腿,严防风袭。然而在现代理念下,这样的做法有了全新的解读。
过去,产妇之所以要如此严密的防风,与当时的产后营养差、抵抗力弱有关。在营养摄取不足的情况下,她们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而发烧。对于现代的产妇来说,由于营养摄取充足,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再像过去那样严密的防风反而可能有害。过紧的屋子导致空气不流通,室内空气污浊,这不仅对产妇不利,也对新生儿十分不利。
新妈妈分娩后身体虚弱,急需新鲜的空气来恢复健康。而新生儿出生后,生长发育迅速,不仅需要充分的营养,也需要良好的环境。如果室内空气污浊、潮湿,会产生细菌,侵害人体。产妇和婴儿都处于身体虚嫩、抵抗力差的阶段,极易受到细菌的侵蚀而生病。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产妇还是婴儿,都需要阳光的照射。阳光不仅能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还有杀菌的作用。如果屋子捂得过紧,整日不见阳光,会使产妇和婴儿的身体健康受损。
再看另一个传统镜头:产妇在产后决不能下床活动,要整日躺在床上才是。但在现代理念下,医生鼓励产妇在产后适当进行活动。现代产妇不用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产后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恢复体力,增加食欲,促进肠道蠕动,使大小便通畅。
医生指出,一般产后第一天,产妇需要充分休息,24小时后可适当进行轻微活动。适量活动有利于加速血液循环、组织代谢和体力的恢复。早期适量活动还可预防褥疮、皮肤汗斑、便秘等产后疾病的发生。单纯卧床休息对产妇而言是有害无益的,只要运动不过量,就不会出现副作用。
在坐月子期间,产妇既需要充足的休息,也需要适当的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传统的习俗与现代的科学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产妇的恢复和婴儿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