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成效 边境小康村建设如火如荼图
边境风情与小康梦想:走进魅力十足的边境小康村,守护神圣国土,共筑幸福家园
来源环球时报
在遥远的边境地区,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选择远离城市的喧嚣,坚守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他们是小康村的村民们,也是守护国土的勇士们。随着固边安民、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便展现在眼前。道路整洁、屋舍俨然,二层藏式小楼交错分布。水电路讯网实现全覆盖,广场、卫生室、警务室、幼儿园、超市、塑胶跑道等一应俱全。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每户屋顶迎风飘扬,彰显着村民们的爱国之情。
林立超,这个边境小康示范村的一书记,向我们讲述了这个村庄的变迁。去年9月20日,27户居民从海拔4630米的一个村子搬迁到这里。统一修建的新房宽敞明亮,家电齐全。而且,这个村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如林下资源、鲑鱼养殖、大棚蔬菜种植等。仅半年时间,村子在亚东县蔬菜基地承包的62栋温室就创收了30万元。村民们不仅掌握了技术,还增加了收入。他们也没有忘记世代放牧的草地,依然会回到老家放牧牛羊。
如今,村民们还在开发旅游业,一些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升级成民宿,开始试运营。作为边境村,村民还享受每名成人每年12000元的边境补贴。通过各种形式的产业发展,村民人均收入已达到了19000元。
在下亚东乡边境小康示范村,村民们不仅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更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们用脚步丈量国土,用足迹书写忠诚。在这里,每位村民都有守卫国土的义务和责任。
这只是亚东县乃至整个边境地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环球时报》记者在走访边境小康村时发现,新建的农村都有制式统一的藏式房屋、整洁的街道和幼儿园、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新建的农村房屋内部设施完备,宽敞温暖,甚至还有供氧系统。
近年来,自治区大力实施边境地区小康村建设,包括住房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建设、生态与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已高标准建成边境小康村600多个,边境村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各类产业蓬勃发展,边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这些边境地区不仅是建设小康、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地区,更是祖国守护边疆的前沿。在守卫家园的过程中,民众与边防部队紧密团结在一起,携手共进。
墨脱县格林村是一个隐藏在大自然中的宝藏地点。这座村落的村民们深知自己守土固疆的职责,与边防部队共同守护这片神圣的土地。他们的存在,是对祖国最真挚的热爱和承诺。
边境小康村的建设不仅改善了边民的生活条件,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在这里,他们守护着神圣国土,共筑着幸福家园。他们的存在,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任何困难都能被克服,任何挑战都能被战胜。让我们一起为这些勇敢的边民们点赞,为他们的坚守和付出致敬!在这片既秀美又充满战略价值的土地上,雅鲁藏布江果果塘的大拐弯见证了格林村的历史变迁和军民融合的深情厚谊。单所拍摄的照片,捕捉了格林村风景与历史的瞬间,也记录了这个村庄的守土卫国精神。
格林村的门巴族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捍卫祖国领土的坚定信念。村委会主任多吉平措介绍,他们的父辈和祖辈曾经在茫茫森林中采草药、打猎,那时候邻国人不敢轻易侵犯。虽然现在不再需要深入原始森林,但格林村的村民们依然守护着这片森林,像守护自己的家园一样。
黄家斌驻村书记提到,格林村的民兵和青壮年会与边防官兵一起组成军地治安联防边境巡逻队,每月定期巡边。这种巡边活动,对格林村的每户家庭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他们会挂上国旗,把国旗插在关键的地方,以此表达守土卫国的决心。
格林村村民桑杰达瓦,腰间别着传统砍刀,参与过多次巡边任务。他身上的这把刀,象征着该民族以打猎为生的历史。如今,作为墨脱县的“军地共建红色示范点”,格林村已成为军民携手共守神圣国土、共固边境安宁的一个缩影。
多吉平措主任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了军地联合巡边的独特优势。他表示,由于村民们对森林中的路线和情况非常熟悉,军民携手巡边不仅可以发挥村民的向导作用,还可以协助边防战士运送物资。村民们在野外生存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也能帮助边防战士更好地适应野外生活。
作为回馈,当地的边防官兵积极投身于兴边富民的创建活动,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在军地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格林村已形成了以茶产业为主,猴头菇、红米、灵芝、蜂蜜等旅游农副产品为辅的产业格局。这不仅改变了格林村村民的生活,也使这个曾经过刀耕火种生活的门巴族聚居村成为边境小康示范村。
如今,格林村全村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530.77元。这种军地共建的模式不仅在格林村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在其他边境地区得到了推广。边境小康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见证了边境地区的繁荣与发展。